宜宾“川红工夫”红茶史话:一、明朝以前宜宾的产茶历史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宜宾“川红工夫”红茶史话:一、明朝以前宜宾的产茶历史

宜宾茶叶有两块响亮的品牌——“宜宾早茶”和“川红工夫”,从今天我们就来摆一摆宜宾“川红工夫”红茶的历史。

/"川红工夫"红茶

宜宾市地形整体呈西南高、东北低的态势。市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坝狭小而零散。宜宾全市江河纵横,溪流众多,共有大、小河流600多条,均属长江水系,水量充沛。宜宾市处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又位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气候既有地带性特点,兼具南亚热带到暖温带的立体气候特征,十分适宜茶叶的生长,宜宾市除海拔高于1500米的山区外,均适合茶叶的种植,真所谓“好山好水出好茶!”。

要说宜宾“川红工夫”红茶的历史,首先就就要说到宜宾的产茶史。宜宾产茶历史悠久,拥有三千多年的产茶史。

《华阳国志》

宜宾,古称僰道。据世界第一部茶业专著唐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西至僰道”。公元前1046年1月,周武王聚集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八国部落的部队,伐纣攻商。僰人军队作战勇敢。周朝建立后,僰人部落首领被封为僰侯,建立僰侯国,其领地为现今的宜宾、泸州、昭通、毕节等区域。作为诸侯国之一,僰侯也需要将土特产品向周武王进贡。《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紵、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在这些贡品中,“荼”就是“茶”的旧称。这反映在三千多年前,僰人所居之地的茶叶已作为贡品进贡,宜宾有三千多年的产茶史,即缘于此。

秦王朝时期,派遣常頞修通五尺道,北起宜宾,途经昭通市的盐津、大关、鲁甸南至曲靖,延至昆明、楚雄、大理,出缅甸至印度。汉朝建立之后,将川茶沿长江带入楚地,从而开辟出宜宾茶(包括川茶)出川的长江水道。“五尺道”“南夷道”和战国时期李冰开通的“岷江水步道”、秦汉时开辟“长江水道”、宋代建成的“马湖江路”被称为宜宾的五条“茶马古道”,起着云、贵、川的物资集散作用,辐射出茶马交通运输干线,对我国古代西部的开发,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唐朝,是茶叶的划时代发展时期。世界现存最早、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陆羽的《茶经》面世。《茶经·八之出》中,阐述剑南道产茶情况时提到泸州所产“贡茶”,当时的泸州辖地与今宜宾区域有交叉,泸州茶区主要指筠连、高县、珙县、古蔺、叙永、合江等地。唐朝《膳夫经手录》中记载:“帷蜀茶南走百越,北临五湖……自谷雨以后,岁取数百万斤,散落东下”,对今宜宾一带地域的产茶的情况进行了记述。

茶马互市图

唐代开始出现茶马交易,到宋朝成为定制。宋朝初年,专门设立了茶马司,其职责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到了南宋时期,全国设立8个“茶马交易市场”,宜宾就占了2个。这两个茶马交易市场分设在今叙州区三江口金沙江南岸青草坝今长宁县的双河场,茶马互市中更促进了宜宾茶叶的发展。《宋史·食货志》记载: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东南地区茶叶产量1153万公斤,而四川的茶叶就达到1500万公斤。宋朝四川的茶叶产量长期占全国产量的50%以上,这主要是茶马互市促进了四川茶叶的进一步发展。

位于叙州区蕨溪镇简湾村的千年老茶树

元朝建立后实行榷茶政策,禁止百姓的茶贸易,违者以“盐法”例论罪,但民间的汉藏民族之间贸易一直延续,民间种茶也一直持续。在今日的叙州区蕨溪镇简湾村,还保存着一棵上千年的古茶树,它就是宜宾悠久茶历史的见证者。

进入明朝后,宜宾茶叶历史记载就更丰富了,我们下期再继续摆吧!

宜宾“川红工夫”红茶史话:

二、《明实录》中记载的宜宾茶叶历史

三、“川红工夫”红茶雏形的出现

四、宜宾三个红茶推广站的设立

七、宜宾茶厂的建立

来源:《宜宾“川红工夫”红茶发展专题研究》,宜宾史志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